泵閥產業在今年的市場來看是比較頹勢的,作為工業的必須品,泵閥產品的盈虧曲線跟國家經濟的宏觀調控有著密切的關系。這兩年來說,溫州的泵閥產業產品的曲線發展卻較為突出,在方正閥門副總經理焦倫齡來說創新是度過泵閥產業頹勢時期的必要手段,在創新的同時,等待下一輪的“黃金期”。
創新對于企業來說是一個永恒不變的主題,因為創新代表著一個企業未來,只有創新才能在發展速度飛快的今天跟上時代的腳步?!?nbsp;
創新是溫州泵閥產業的“內生花”。
“泵閥產業其實跟智能手機產業一樣,不創新就死。”焦倫齡認為,泵閥業本身就有著對接新興產業的接口,比如泵閥產品運用于超低溫、超高溫的環境里,就必須運用尖端的新材料;而創新研發新產品,仍需要傳統通用閥門產品創造出的利潤,反哺新技術漫長的研發過程。
一般而言,泵閥新產品的開發需要一到兩年時間,投入的研發經費少則百萬元,多則上千萬元。“研發投入‘打水漂’的事情也時有發生,但市場對新技術的需求越多,我們做研發的激情就越高。”焦倫齡說。
日前,在方正閥門的車間里,一臺直徑2米多,高度近4米的臥式離心泵大型球閥新產品下線,準備發往中東地區,用于油氣開采。車間里,這樣的“大塊頭”站成一排,卻個個長得不一樣。原來,這類高端新產品都是按需設計、按需定制。
“不同的工程有不同的環境條件和生產要求,比如活力發電需要超高溫閥門、海上油田需要超級耐腐蝕閥門等,我們必須提前創新研發一系列新產品,再根據客戶要求進行設計和生產。”焦倫齡解釋道。
這意味著,每一筆大訂單,都是一次新技術的產業化應用。近年來,方正閥門先后與荷蘭殼牌、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大型石油公司結成長期合作伙伴,并以自主品牌進入科威特、伊朗、阿曼等石油大國,成就了外貿市場的逆勢飄紅。
在溫州泵閥產業里,跟方正閥門一樣主動創新的企業不在少數。新技術、新產品,已經成為這個產業的靈魂。
更新設備“機器換人”大顯成效
當意識到拼市場就是拼創新時,溫州泵閥產業的老板們明白,不能“赤手空拳”去創新。
“機器換人”,已成為他們的共識。
“換臺新設備要100多萬元,起初老婆還心疼。”歐維克閥門公司總經理陳朝魁打了個比方,買輛寶馬車是只投入、沒產出,換臺新設備,那是投入一塊錢,回報十塊錢。
近3年來,歐維克閥門每年均投入近500萬元用于技術改選和設備更新,引進數控機床近百臺,對閥門制造流程中近30%的工序進行改造升級,采用自動化生產。在智能化設備的輔助下,不到1小時,1個閥門件就完成了從鏜孔、鉆孔到攻螺紋的全部工序。而原先要完成這一整套工序,人工至少需要4小時。同時,產品精確度大幅提高,機械手的定位誤差只有0.1厘米,使產品不良率降低30%以上。
3年間,歐維克閥門保持了年均銷售額遞增50%的業績,令同行艷羨。
如今,走進甌北工業區各家企業的廠房,可見日本產的機械手、意大利進口的自動化流水線、德國產的金屬加工設備、美國進口的檢測分析設備……仿佛在開一場進口設備“擂臺賽”。雖說新設備的投入產出比挺高,但回報周期卻相當長,若市場距離全面繁榮尚待時日,這樣高額的技改投入,會不會虧本?
“越是市場低迷的時候,越要加緊提升實力,待市場進入周期性繁榮時,才有快人一步的實力。”宣達集團董事長葉際宣說,低端產品幾乎沒有盈利空間,而比拼高端產品,就要舍得投入新設備,才能下金蛋。宣達集團在“機器換人”的基礎上,正投資2億元建設研發大樓,自主研發專業智能化流水線。
集聚人才同心協力攀高峰
方正閥門董事長方存正有這樣一個特殊的習慣:每天要在自己的辦公桌上看5位工程師的詳細資料。
為什么?挖人才!
當他確定某幾位工程師適合公司發展所需時,就會請獵頭公司與對方聯系,發出邀請。“即便他們現在不愿意過來,也沒關系,我們每個月跟他們聯系一次,用誠意打動對方。”這樣的“長期攻勢”,令不少工程師招架不住,轉而投至方正閥門的麾下。
求賢若渴,用來形容溫州泵閥產業的老板們再恰當不過。他們很清楚,堅守實業也好,創新技術也罷,都不是一個人在戰斗,都需要一個整體團隊協同作戰。
早在2004年,方正閥門就引進日本閥門專家鈴木和信,指導產品生產和技術研發。嘗到“技術外腦”的甜頭后,方正閥門逐漸形成“慣例”,不定期地聘請外國專家來公司工作。
而在高端人才之外,大量技術骨干更是新技術投入產業化的基礎。
今年9月,伯特利閥門集團公司和永嘉縣第三職業學校合作辦班,開設伯特利班,“伯特利”高級工程師周冬生被聘請為學校數控技師,為學生進行日常教學及技能指導;“伯特利”也將這個班定位為“伯特利的黃埔軍校”,將為畢業后的學生提供發展平臺,成為企業管理、技術和質量檢測方面的骨干。周冬生說,在“伯特利”班,學生上課都是以實際的閥門產品作為加工對象,經過學生加工完成的產品,檢驗合格就是企業的成品。
當前,溫州泵閥業還與蘭州理工大學合作,打造溫州泵閥研究院;通過國家級泵閥檢測中心、科技企業孵化器等公共創新平臺,為泵閥企業培養人才,解決共性技術難題。 |